
年轻人涌入“中国硅谷”:补贴百万,8分钟到账

"杭州转向科技创新,是必然的"
今年1月15日,deep seek正式上线,登上世界头条,1月28日,宇树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引爆讨论,杭州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很多媒体和网友也称,杭州或许会成为"东方硅谷"。
去年,杭州良渚陆续涌入了成千上万的创业者,他们扎根在社区里,成了"新村民",热烈地讨论交流,也争取自己的合作伙伴;17岁的高中生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面向26岁以下年轻人的"黑客松"活动,让大家有渠道和资源展示自己的产品和创意;高校里,"强鹰计划"为想要创业的学生找到企业家导师,也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咨询和空间。
从社区到高校,从大大小小的创业比赛,到扎根民间的分享活动,杭州的创业生态就像一片生机勃勃的热带雨林。
很多创业者都提到了政府了作用:在高新技术的产业园区里,政府为这些企业降低了10%的税;退税补贴政策下,企业提交资料仅8分钟,几百万的补贴款已经到账;像"媒人"一样,为企业链接各种资源和帮助。解决了很多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认为,杭州的成功,在于"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01 想要创业的年轻人,涌入杭州良渚
良渚文化村里,demo day活动上,vincent正在分享自己的产品
从去年开始,在距离杭州市中心 16 公里的良渚文化村里,逐渐热闹起来。
成千上万的创业者从全国各地涌入这里寻找机会,重建生活。他们有些曾是大厂员工,有些人刚刚失业,也有人做了多年数字游民。他们会在良渚社区的公告栏里,留下简单的自我介绍,从此成为 "新村民"。
最初吸引他们的,是这里的"疯狂星期四代码日"活动。起初,是几个软件工程师在一起办公,交流工作。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也成了约定俗成的"头脑风暴日"。在这一天,几十上百的人会聚在一起分享创业经历,互换行业内的前沿信息。
良渚文化村,商业街区里三五成群的年轻人
事实上,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硅谷,就有很多计算机业余爱好者,也是在车库、教室,或者随意一家咖啡馆,坐下来讨论硬件和软件创新。其中诞生了很多出色的产品创意。
Vincent听说这个活动时,才22岁,那时他正在广东创业,想要做一个年轻人的线上社区,他决定去良渚,做一些用户调研,也捞一些用户。
但走进那个气氛热火朝天的场合,内向腼腆的Vincent却成了局外人,"虽然那个场合里的人看起来都是我的目标用户,但是我不太敢跟他们搭话,我也不确定我能跟他聊什么。"
抱着这个朴素的想法,他对自己要做的线上社区有了初步设想,"我走进一个场合,就能在这个社区里立刻搜到对方的‘画像’,TA是谁,TA此刻需要什么。它也会做推荐,告诉你,基于你目前的需求,现在可以跟谁聊天,聊什么,那会非常好玩。"
作为00后,Vincent出生在互联网时代,他15岁开始自学写代码,后来放弃读大学,去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干了几年后,辞职创业。
新"村民"的自我介绍
Vincent从小崇拜乔布斯,很快确立了这个线上"社区"的精神内核:海盗精神,一种年轻、反叛、跳海的精神。大家能在这里分享自己很酷的想法和创造,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创业伙伴,或者理想的工作,"我不希望大家介绍自己的时候,只说自己毕业于哪个985,有什么大厂经验,而是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成果展示自己。"
后来,Vincent决定从广东清远搬到杭州,正式开始创业,理由也很简单,"杭州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站在人文和科技十字路口的城市,很浪漫。"
Vincent租的工作室
现在,Vincent和其他3个00后合伙人组成一个小团队,每月花5000元,在良渚租了一幢两层的房子,楼上,是他们的卧室,地下一楼,是工作室,他们叫"车库",他们常常在这里从深夜工作到清晨。
"车库"有十几平米的空间,原始粗粝,谈不上整洁,但也处处暗示着一个创业团队的热情:一个白板立在中间,上面潦草记录着开发中,设计中的事项,地上堆着泡面桶,桌上放着一盒充饥的饼干,电脑、数据线、A4纸,零散缠绕在不同的桌子上。
Vincent 痴迷于技术的世界,他甚至用3D打印机打印出了1986年苹果公司发售的第一台个人电脑Macintosh,并且制作出NFC数字名片,只要在连接电脑的设备上一刷,那个古旧的机器上,就会显示出他们的个人介绍和信息,颇有种穿越感。
良渚文化村里的村民公约
良渚社区的村民食堂
良渚文化村是一个占地超过一万亩的社区,毗邻良渚考古遗址,载着千年厚重的历史。如今,也慢慢渗析出现代的文明样态,在规整的街区里,能看到从2008年就流传下来的"村民公约",村民议事厅,还有便宜的村民食堂,商业街区里,有小众的潮牌和艺术类产品,咖啡店内外,总聚集着或沉思,或讨论的人群。
在良渚,政府改造了社区闲置房,成了大家分享创业经验和心得的根据地,现在,社区也正在推进协商,之后要为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提供地址,帮他们顺利完成公司的注册。
来这里创业的人怀有相似的初心,他们信任最新的技术,同时关心身边的人,用AI结合自己的兴趣,找到了自己的创业方向。
蔡越原本在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后来察觉到很多年轻人喜欢音乐,于是独立开发设计出一款帮助找到听歌搭子的社交APP,为年轻人匹配拥有相似音乐品味的人,以乐会友。辞职创业来到杭州良渚后,每天走进咖啡厅都能看到几个熟悉的面孔,自己做的事周围的人也都愿意听,能听懂,"这是在其他一线城市找不到的感觉。"
西元正在分享自己的产品
Vincent的邻居西元正在做一个"AI算命"的项目。他将中国文化里庞杂的玄学理论和AI结合起来,帮助年轻人通过"算命"找一个情感出口。但开始创业后,他发现很难找到满意的合作者,"大家已经适应了稳定的环境,很少有人愿意冒险。"
后来,西元选择来到良渚,安定下来,也慢慢组成了自己的团队。现在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穿着拖鞋去其他创业邻居家串门,聊聊谁又有什么进展,谁刚拿到了融资
02 平等的创业机会
参加黑客松活动的年轻人
对很多人来说,创业需要资金,需要技术,还需要人脉,但是在杭州,好的产品和创意,总能获得一个平等展示的机会,这里有大大小小的创业比赛,也有扎根民间的分享活动。
去年,还在读高二的Ryan去了趟美国,他在硅谷一场活动里,看到很多和他一样年纪的人聚集在一起,有些人在黑板上画来画去,有些人捧着电脑敲键盘,也看到几个年轻人在谷歌的展位前给HR看自己的简历。
他意识到,中国的年轻人并没有自己的平台去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非常可惜。回国后,他拉着几个同学一起建立了一个这样的组织,面向26岁以下年轻人的黑客松平台"AdventureX"。"黑客松"来源于英文"hackathon",通常是开发者、设计师等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合作,在几天时间内开发出一个项目,并且参与评选。
去年,他们组织起了一场上百人参加的黑客松活动,也邀请了上百个投资人、合作企业,去现场了解年轻人的创意和产品。"政府也非常支持,去年有几百个人参赛,7000多游客参观,涉及备案、交通管制的问题,就是因为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才能落地这个活动。"平台负责人之一Bryce说。
很多前辈都会愿意推后辈一把,有些企业提供资金赞助,也有些企业会提供基础的硬件支持。当然,也有投资人来现场,投资有潜力的项目。
在这样的活动或者比赛里,很多没有经验、没有资金的年轻人,能够得到一次平等的展示机会。
在开发者活动上,vincent团队展出3D打印出的电脑,大家对他们的"艺术装置"很感兴趣
Vincent就是在黑客松的活动上"突围"的。当时他重返杭州创业,3个月时间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住在50块一晚的房间里,还欠了2万块的网贷,每天偷偷溜进星巴克,坐在角落里敲代码,避免被店员赶出来,周围所有人都劝他放弃,回老家。
后来Vincent看到黑客松的活动,他报了名,在现场展示了自己对产品的构想,举着自己的展板,在会场里,抓到一个人就开始滔滔不绝讲自己的故事和产品。第5天,他的摊位前聚集了一群人,其中有一个创业者听完后哭了,现场给Vincent转了4万5千块。当天,他一共收到了10万元,那是创业者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在黑客松上崭露头角后,他们也得到了投资人的关注,获得了50万的融资。
在良渚,启师傅组织的分享活动
在良渚文化村,很多个人创业者也有更多路径找到自己的机会。
良渚社区里,没有管理者和社区领导,大家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组织,而启师傅,就是这个自由组织里为大家穿针引线的人。他之前在北京某大厂工作,因为想换一个地方生活,来到这里,原本只计划待两个月,但被这里的氛围感染,决定留下。
启师傅常常会组织各种活动,比如demo day, 让创业者上台分享自己项目的进展,想法和困惑,台下的人出谋划策,现场也会有投资人来听,很多合作,能现场促成。他还会组织村里的"ted演讲",其中有做创业项目的,也有教练、博主、或者待了十几年的老村民,大家分享有趣的人生故事,专业领域的认知。让良渚每天都浸泡在思想与活力中。
很多创业者都觉得,良渚就是一个小小的乌托邦,但不是一个躺平避世的地方,因为每个人都手里有事,眼里有光。
03 产业和人文的双重吸引力
武彬
对很多创业者来说,杭州本地的产业成熟度也是极大的吸引因素。
武彬的公司主要做传统电商的营销内容,用AI工具代替传统的拍摄、美工、编辑、剪辑、运营、种草等等细分领域,他希望用AI打造传统电商的内容工厂。
武彬是90后,高考那年,他从陕西宝鸡考进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2016年,武彬在清华计算机系人工智能实验室读硕士,期间参与了很多国家级的AI研究项目,当时他看到很多师兄都在创业,也去他们的公司参观,"他们就在那些普通的写字楼、四合院里创造产品,没日没夜,去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革命。"武彬非常激动,那个时候,有了创业的梦想。
武彬也在一直记得父亲对他说的话,"不要让清华成为你一生最荣耀的时刻", "如果毕业10年、20年,介绍自己的时候,还只能说一句‘我是清华的’,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他希望通过创业,开拓自己的人生版图。
刚开始创业时,武彬在清华附近租的办公空间
早期和创业团队在一起
武彬想到,电商零售业发展迅猛,但是AI和零售的结合还是一片空白。他认为,可以用AI做精准的商品识别,于是拉上两个师兄,雇了几个学生,搭建了一个服饰数据标注的平台。一年就标注了100多万数据。但创业第一年,还是亏了400多万。"当时就是在拿着锤子找钉子,闭门造车,只想着提高识别的精确度,没去想市场到底需要什么。"
武彬决定去电商公司里蹲着看,看他们怎么选品,怎么定价,怎么做内容,怎么分销了解完才发现,中间制作营销内容的环节成本很高,效率很低。
工作中的武彬
他们最终决定,要用AI帮品牌生成营销的文案、标题、属性等等。那时候他们只能用传统的小模型来做,一开始识别准确率并不高,比如把男装识别成女装,文案里也常常出错。
但武彬觉得杭州的客户很包容,"他们常常一边讽刺一边用,还是在给我机会。"武彬就把客户的抱怨讽刺全都打印出来,贴在了公司内部的墙上,算是一种激励。随着后来AI大模型的出现,武彬和团队有了更好的AI工具优化产品,出现问题的频率越来越少。
生活中的武彬
吸引武彬的,除了杭州的产业集群,还有这里务实的企业家和管理者。
很长一段时间,武彬需要作为销售飞向全国去见客户,在很多地方,当地老板都要求喝酒表达诚意,武彬也慢慢把自己培养成了全公司酒量最好的人。
但是在杭州,他能明显感受到被尊重,"杭州很多老板从不要求只有喝了酒才能聊,他们很务实,看效果,你这个产品能帮我省多少钱,赚多少钱,算清楚,当天就签约打款。"
2020年左右,武彬在杭州成立了分公司。
政府也常常来武彬的公司参观,在中间牵头,"因为很多中小商家可能接触不到我们,我们也没有精力去触及小商家,政府希望通过他们把我们的工具带到更多的产业里去。"武彬觉得,这是当地政府的特点,他们会非常深入到具体的业务里去,"很多领导非常卷,他们对于电商、MCN机构、带货、运营,这个城市接下来的经济趋势,都非常懂。"
在创业的过程里,武彬也一直在向当地的电商客户学习,有一次,有一个客户在饭桌上对他说,"如果我自己能造出一把机关枪,我可能不想把机关枪卖给别人,会想用这把枪造一番自己的事业。"
武彬觉得,这简单几句话的点拨,就是杭州开放和包容的最好印证。第二年,武彬也注册了机构,用自己的AI工具卖货,同时,他也开始做自己的个人IP,除了获客引流,他也希望能分享自己的经验,让更多人意识到,"AI+行业"的时代,已经来了。
04 校园里的创业土壤
3个00后创业者,分别是潘志东,李雨谦和孙东来
很多人形容杭州的创业生态像一个热带雨林,大学校园,也是这个生态当中重要的一环。
李雨谦和潘志东是在浙大校门口的咖啡厅认识的。潘志东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创业,先后开过摄影店、做过音乐厂牌,开过咖啡厅。2022年AI进入大家的视线后,他开始思考,自己可以用AI创造些什么。
他找到了在AdventureX黑客松上认识的计算机创业者孙东来一起规划这个项目,后来又想到了李雨谦,他当时正在浙大医学院读博士,主要做脑科学方向的研究,和这个创业项目非常契合。
潘志东和团队聚在一起讨论
他们一起碰撞出了"梦境社交"的概念,李雨谦觉得这个想法非常有趣,而且这几年AI迅猛发展,李雨谦的导师也常鼓励他们尝试用AI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他们找到其他在校学生组成了创业小团队。他们想要做出一个APP,用AI解析梦境,再用AI生图,"大家可以依据算法进行梦境绘图,并且在社区分享和交流。"李雨谦解释。现在,他们的产品Dreamoo已经上线一个多月,有了4000多个用户。
事实上,李雨谦决定创业,也离不开学校氛围的影响。他目前在浙江大学基础交叉研究学院,这个学院去年才成立,"学校希望建立一个学院,可以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最顶尖的老师和学生聚集在一起,降低彼此的沟通成本,看能否做出有交叉性的,产业化的应用,比如数学+计算机,AI+生物等等。"
李雨谦从小就喜欢操心,他都希望自己做的事能有实实在在的结果,所以吸引他从医学院转入这个学院的原因也很简单,"即便做研究,我也希望能对产业对行业有实质影响的。"
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李雨谦向非营利组织"发展之桥(Bridge to Development)"创始人Alan Brooks博士介绍DREAMOO梦境社交项目
2023年决定创业之前,李雨谦就关注到了学校的创新创业学院,它面向想要创业的老师或者学生,提供资源上的对接,以及创业问题的咨询和指导,"在任何学校,创业的永远是少数人,但我们学校会鼓励那部分人,你有犹豫退缩,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会给你支持。"
这两年,创新创业学院每年都会开设一个创业班,名为"强鹰计划":邀请浙江范围内各行各业的企业家或者高管来做企业家导师,给想要创业的同学做一对一创业指导。
招生面向学校里的同学,如果有多余的名额,也会开放给已经毕业的创业同学。李雨谦当时也报名了,他选择了做生物医药公司的企业家,面试通过后,就跟着导师进行了一年的学习。
强鹰计划与企业家导师在公司开展的交流会
企业家导师带着李雨谦参观了自己公司,带他去研发部门学习了解。这一年里,李雨谦也有权限随时和导师线上沟通,请教任何关于行业或者创业的问题。
学校也专门开设了创业空间,创业的同学如果需要办公场地,可以免费使用。李雨谦也会经常去听创新创业学院开设的讲座和课程,比如"机器人班",聚焦于机器人的产业,"除了科普,学院也想把同学聚集起来,看他们能否碰撞出有趣的火花。"
05 "杭州转向科技创新,是必然的"
离开阿里时,Kiki在门口拍照留念
Kiki是80后,她从小在杭州长大,大学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干过国际贸易,也在国税局做过税务登记的工作。后来她进入阿里,干了6年。
2018年,她加入一家做人机交互产品平台的公司Rokid,公司主要做AR眼镜等软硬件产品,在2018年,这还是非常小众的方向,当时很多硬件和技术都要全世界去找。
但从去年开始,她从投递来的简历当中看到了某种变化。"前几年,大家对于高科技领域并不了解,也不愿意冒险。但现在,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很多在海外顶级高校就读的研究生或者博士投来的简历。"
Kiki记得,之前有个在牛津大学就读人机交互专业的学生,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这家公司的热情和喜欢,他在邮件里写,自己不想要任何工资或者补贴,只想来学习和了解。他没想到杭州已经有一家这么牛的公司,在做这么前沿的技术,这样的话,我为什么还要留在国外呢?
伴随Deep Seek、宇树机器人出现,杭州似乎一夜爆火。如今,有不少这样的科技公司受到外界瞩目。但Kiki觉得,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是城市升级的必然选择,"杭州被大众所知是因为互联网电商,电商平台的发展倒逼出云计算、支付技术、物流算法等底层技术的突破,当这些技术溢出至其他领域,就成为了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
2014年公司成立后第一个内部发布会,研发同学为了保障产品演示顺利进行,stand by中
Kiki觉得,杭州很多公司之所以能够有成长和突破,是因为很多企业都真正把"以人为本"做到了极致。
当时团队共创企业价值观的时候,Kiki和团队在第一条就列出了"玩乐精神",她觉得这很重要,"玩乐精神的本质是一种创业精神,你要有足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梦想小镇园区内景
而公司所在的园区梦想小镇,也是满足和包容这种精神的沃土。
2022年,公司搬到杭州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这里始建于2016年,由4个大的板块构成的,包括互联网村、天使村、创业集市还有创业大街。9年里,累计3000多家科创企业聚集在这里,"首先是创业氛围很好,大家可以随时交流。"除此之外,这里有政府的"保驾护航","以前他们就是行政管理者,现在更像是一个生态的构建者或者是服务者。"Kiki说。
Rokid成立之初还是借用别人的办公室,每周四晚上创始人跟大家开产研例会
在杭州,每平方公里就有4.3个创投机构,Kiki开玩笑地比喻,政府在这里的角色就像"媒人",在园区里,每个月、每周都会组织一些活动,尝试帮一些创业公司和投资公司组局,"有时候,一个创业公司可能就是差一点钱或者资源,政府就来撮合了,过段时间还要来问一问你们合作了没,经常出现在公司里,问我们需要什么帮助,有问题随时可以提,非常热心肠。"
疫情期间,几乎所有企业都面临周转困难,Kiki记得,当时政府给园区企业直接免租了2个月,并且牵头成立了各种项目,帮企业拿到一定程度的项目补贴。
对于高新技术公司来说,研发费用是很大的支出,但在这里可以大大降低这种压力,"正常来说,企业要交的所得税都是25%,但是对我们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所得税是15%,还有一些研发加税累计的扣除,比如,如果一年的研发费很高,可以相应抵税。"Kiki觉得这非常难得。
2014年某一天晚上,Rokid创始人神秘地叫上所有人员,给大家看即将发布产品的ID外观
还有一件事,让整个团队的人都印象深刻,他们称之为"8分钟到账"事件。前段时间,政府出台了独角兽企业的退税补贴政策,这边刚刚提交好资料,和工作人员对接完,仅仅过了8分钟,几百万的补贴款已经到账。
Kiki非常惊讶,他们向当地的领导表达了感谢,但对方的回复更让Kiki意外,"他当时说,就应该我们主动把钱打到你们账上,不应该还让你们交什么资料,没有必要。"后来,这也成了他们常常在公司谈起的事。
政府效率高,工作人员有耐心,几乎是所有创业者都提到的,很多业务只要线上提交材料,线下最多跑一趟,甚至在办事窗口上就写着,"最多跑一趟"。
Kiki觉得,"科技看起来是很硬的,离普通人很远的,但硬科技一定需要长出人文肌理"。
也许这也是鼓舞很多科技创业者,在这里走下去的重要原因和动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条",作者:一条,编辑:张雅兰,责编:陈子文,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