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女子精神病发持刀伤夫被反杀,法院判防卫过当无期

访客 2025-07-20 18:04:59 87952
女子精神病发持刀伤夫被反杀,法院判防卫过当无期摘要: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但当精神病患的利刃与失控的拳头相遇,这场婚姻里的生死博弈,最终演变成了一桩震惊全国的命案。2024年10月31日,河南禹州某出租屋内,丈夫王某甲与患抑郁症的妻...

俗话说“冲动是魔鬼”,但当精神病患的利刃与失控的拳头相遇,这场婚姻里的生死博弈,最终演变成了一桩震惊全国的命案。

女子精神病发持刀伤夫被反杀,法院判防卫过当无期

2024年10月31日,河南禹州某出租屋内,丈夫王某甲与患抑郁症的妻子王某乙爆发冲突。王某乙病情发作,持水果刀划伤丈夫头部,又将其追赶至屋内。

混乱中,王某甲抄起木凳、耙子、锄头,对着妻子头部连续击打,直至她倒在血泊中不再动弹。

事后,王某甲自首,但检方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辩护人却喊冤称“防卫过当”。这场生死博弈的结局,为何成了铁窗后的无期徒刑?

法院的判决书揭开了案件的关键细节。王某乙生前多次因“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治疗,案发前数月未规律服药,病情持续恶化。

案发当晚,她突然持刀攻击丈夫,头部被划出数道伤口。

王某甲在供述中直言:“今天我要是不弄死她,就得被她弄死。”这一句话,成了法庭上的焦点。

辩护律师认为,王某乙的暴力行为属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侵害”,王某甲的反击符合“特殊防卫”条款,即便造成死亡也不应追责。

但法院的认定截然不同。

法官认为,王某乙持刀攻击时,王某甲确实面临现实威胁,但当他将妻子绊倒在地后,对方已丧失继续侵害的能力。此时,王某甲仍用钝器反复击打其头部,甚至换用锄头补刀,这一连串动作已超出“制止侵害”的必要限度。

更关键的是,王某乙倒地后完全失去行动力,王某甲的后续行为被定性为“泄愤杀人”。正如判决书所述:“防卫行为一旦失去紧迫性,便不再是盾牌,而是变成了屠刀。”

这场争议背后,是法律对“防卫限度”的严苛界定。

根据《刑法》第20条,正当防卫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且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此案中,王某甲的反击分两个阶段:初期面对持刀攻击属于防卫,但后期已属“事后报复”。

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曾明确,若侵害人失去侵害能力,防卫者继续攻击即构成故意伤害。此外,王某甲作案后虽主动投案,但法院指出其“缺乏自首的悔罪诚意”,仅作为从轻量刑的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王某乙的病情虽是案件诱因,却非免责金牌。

数据显示,2024年河南类似家庭暴力案件中,因精神疾病引发的冲突占比达17%,但最终被认定为“防卫过当”的不足3%。这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法律对防卫权的保护,始终以“即时性”和“必要性”为铁律。

王某甲的悲剧,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多重社会隐痛。

一方面,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监护机制亟待完善,王某乙停药数月却无人干预,最终酿成惨剧。另一方面,公众对“防卫过当”的认知仍存误区。有人误以为“挨打就能还手”,却不知法律对防卫的尺度早有刻度。

就像昆山反杀案中,于海明面对持刀行凶者夺刀反击被判正当防卫;而此案中,王某甲的“以暴制暴”却因“多打三下”付出无期代价。

这场判决也给所有人敲响警钟:婚姻不是角斗场,情绪失控的瞬间,可能就是法律红线的临界点。

当刀光剑影褪去,留下的不仅是冰冷的无期徒刑,更是一个破碎家庭的无尽唏嘘。毕竟,用暴力回应暴力,就像在火堆里泼油,烧毁的不仅是对方,还有自己的人生。

对此大家怎么看?

资料来源:红星新闻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