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庆后事件背后,一件大事

作 者:刘润
来 源:刘润(ID:runliu-pub)
过去几天,娃哈哈集团创始人宗庆后的身后事成为舆论场的焦点。
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如同罗生门一般复杂,几方人马各执一词,事实和真相扑朔迷离,属实是 " 剪不断,理还乱 "。
对于此事的八卦部分,我们不过多展开,但是其中涉及一些事关信托这种金融产品的信息差,非常值得我们更新一下认知。
" 信托 " 到底是什么东西?它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如果它真的那么厉害,为什么宗馥莉可以直接把钱转走?
我请教了知名财经作家闫静老师,针对这些问题,咱们一个个说。
信托
能让遗产不再是遗产
首先,请大胆地想象一下,你是一个超级富豪。
最近,你开始考虑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如何把财富,安全地传给孩子?你大概有这么 3 个选项。
你可以选择:啥也不做。
没错。啥也不做,财富也并不会凭空消失。因为国家已经给你提供了默认选项。比如,根据中国《民法典》,父母、配偶、子女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将共同继承你的财产。
但是,默认选项虽然省事,但不一定合你的心意。比如,如果某个孩子特别孝顺,你想给他多分点,怎么办?
那你就可以:立遗嘱。
你想把财产给谁、给多少,都可以在一份合法有效的遗嘱里说清楚。合法遗嘱的效力,高于《民法典》的默认规定。
可是,你想想自家好大儿,不由得叹了口气。给他 3 年,他能败掉一家上市公司。更重要的是,遗嘱真正的麻烦,不在于 " 立 ",而在于 " 执行 "。就算你立了一份完美的遗嘱,只要有一个人跳出来说 " 我不同意 ",就得闹上法庭。
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有。你可以靠金融或者制度工具。比如,保险。比如,信托。
遗嘱和法定继承,都是在 " 遗产 " 这个篮子里,讨论怎么分苹果。
而信托要做的,是让你的这笔财产,从一开始就不再是 " 遗产 "。当一笔钱不再是遗产,自然也就谈不上继承和分配了。
牛啊。可是,信托凭什么能让 " 遗产不再是遗产 "?
信托的本质
是一场权利的分割手术
一笔钱身上,其实 " 长着 " 三种权利:
1)所有权。这笔钱究竟属于谁。
2)控制权。这笔钱到底归谁处置。比如,购买什么资产。
3)收益权。处置之后,产生的收益归谁所有。
信托的本质,就是用法律这把手术刀,把这三种权利切开,分别送给不同的人。
首先,它把所有权,这个最核心的部分,从你身上割了下来。送给你信任的专业机构,比如,一家专业的信托公司。它就是这笔信托的 " 受托人 "。确保这笔钱,安全独立。从此,这笔钱,在法律上就和你断绝关系了。
然后,它把收益权,送给了你的孩子。让他能享受到财富结出的果实,但是,却永远碰不到接触果实的那棵树。
最后,是控制权。这个权利,你可以灵活处理。你可以完全信任信托机构,也可以自己找一个投资的专业团队。
信托,就是用今天的规则,去锁定明天的财富。用法律的刚性,去对抗人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
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用你今天的清醒,去防止你或你的后代,未来某个时刻的糊涂。
它所有秘密,都藏在这三种权利的分割里。尤其是,所有权。正是因此,它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隔离。
信托的作用
是实现三层风险隔离
怎么隔离?我们先看一个糟心的情况。
假设,你多年前设立了一个信托。后来经营不善,你欠下高额债务。
债主上门、法院查封。你的车、房、存款,都没了。但是,你猜怎么着?你信托里的钱,他们一分也动不了。因为,钱不是你的。
这就是信托的第一层风险隔离:隔离你自己(委托人)的风险。
你可能会想,我是不会出问题的。但如果我的孩子身怀绝技,真有 3 年败光一家上市公司的 " 本事 ",怎么办?
也无妨。无论是孩子离婚,还是在外边欠了一屁股债,无论是他的配偶,还是债主,同样也动不了他信托里边的资产。因为钱,也不是你孩子的,他只是个领 " 受益金 " 的。
这就是第二层风险隔离:隔离你孩子(受益人)的风险。
那,那万一,遇见能想象的最糟糕的情况,负责这笔信托的公司,自己倒闭了怎么办?
别担心。法律早就想到了。信托财产,属于独立资产,一定要和信托公司自己的经营分开。就算它破产清算,也和你这笔钱无关。
第三层风险隔离:隔离管理者(受托人)的风险。
这就是信托最反常识的一点。想真正保住你的钱,你得先让它在法律上 " 不姓你的姓 "。它让你和你的后代,成为一个 " 寄生 " 在财富上的局外人,看得见,摸不着,只拿钱,不担责。
听起来无懈可击。可是,理论上这么无懈可击的信托,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信托失效
是遇见了失控的人性
信托,是有可能失效的。就如同一个堡垒,也往往不是无懈可击的。
比如,你设立信托的这笔钱,来源本身就有问题。
什么意思?如果你拿的是未经配偶同意的夫妻共同财产,或者干脆就是非法收入,去设立一个给大儿子的信托,那这个堡垒,从一开始就是歪的。别人一告一个准。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就有这么一个例子。育良书记在香港,设置了一个离岸信托,但信托的资金来源,却是行贿受贿。那这笔信托,自然就不成立了。
又比如,你对这个信托,保留了过度的控制。
举个例子。你虽然设立了一个离岸信托,嘴上说钱不是你的了,但身体却很诚实,依然把它当成个人储蓄账户。
比如,你动用信托资金,以自己的名义买卖豪宅,调用信托资金支付自己的账单,都只是给信托的经理发一份邮件通知,也不走正式申请流程,那么,一旦上了法庭,这些邮件就都会成为证据,证明你依然控制着资产。
还有一种情况,是委托人自己,忽略了 " 身后事 "。
人的寿命有限,但信托却可以存续百年。这就带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当委托人去世后,谁来监督受托人,也就是信托公司?
所以,专业的信托架构里,通常会设置一个 " 保护人 ",替你监督受托人。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 " 长老会 "。如果一个信托,只考虑了 " 当下 ",却没有设计好 " 未来 ",或者保护人被人控制,那委托人一旦离世,信托就会变成一个巨大,但无人看管的钱袋子。
信托失效,问题很少出在法律本身,大多出在人性的失控。它源于 " 既要又要 " 的贪婪,毁于 " 应该没事 " 的侥幸。
回到宗家信托事件本身。
我问闫老师,您觉得,这是怎么回事?既然信托这么靠谱,为什么钱却可以取出来?电话那头的闫老师安静了一下,说:
这个信托 会不会根本没有成立?
信托
可能根本没成立
支持这个猜想的,是一个特别明显的疑点:原告,没有起诉信托机构(汇丰银行)。
你想啊。信托的核心,是把一笔资产,交给大管家。这钱归你,我不管了,你答应我的事情做好就行。但是,钱现在被拿走了,我不得告你一个失职吗?
但案件中,原告只告了宗馥莉和 BVI 公司,也就是取钱的人,持有银行账户的 " 人 "。
这反常的背后,可能说明,原告方的律师很清楚,这个信托在法律上没有成立,汇丰银行还不是法律意义上的 " 受托人 "。你告它失职也没用。
接着,还有一个疑点:钱,就那么轻轻松松地取出来了。
100 多万美元,一声令下," 嗖 " 地一声,转给了娃哈哈的供应商。
一个没有法律漏洞,不可撤销的信托,钱是肯定不能随意取出的。这是不是说明,这个信托,还在 " 施工中 "?比如,钱还在中间账户?又比如,信托还没被关键角色确认?
开始我们就提到,信托的厉害之处,在于隔离风险,在于 " 让遗产不是遗产 "。可如果信托没有达成,那么遗产就还是遗产。具体怎么继承,就要看遗嘱,以及一系列复杂的法律认定了。
或许,这才是这次事件,一会儿要拿出遗嘱,一会儿又要去做亲子鉴定的真正原因。
最后的话
当然。我们今天的讨论,更多的是为了把复杂的法律问题,用大白话讲清楚,可能会省略很多细节。真遇到事儿了,你还是一定要去咨询专业的律师。
不过,透过这一场纷争,我们能看到什么?
1)口头承诺的脆弱性。任何没有被法律清晰界定的承诺和默契,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都容易成为日后纷争的源头。
2)信息不透明的破坏性。健康的商业系统,依赖的是信息的对称和透明。系统设计得再复杂,只要不透明,就会滋生不信任感。当意外发生,信息差就会转变成真实的利益冲突。
3)公私财产的模糊性。当个人财富和公司资产,没有清晰分割时,任何基于个人财产的安排,合法性的根基都是不稳固的。
当信托,和遗嘱、不透明的家庭关系,和家庭成员本身没达成的共识相遇时,它非但不能成为隔离墙,还有可能成为导火索本身。
因为说到底,信托,终究只是一个工具。
它设计得再精巧,也隔不开人心。
参考资料:
[ 1 ] . 宗氏三兄妹争产诉状曝光!法院指令:宗馥莉等被告应说明汇丰账户 108.5 万美元下落!此前律师透露账户余额约 18 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