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妻子抑郁症伤人,丈夫反杀获刑

血泊中的妻子停止呼吸后,他平静地换了衣服,去商店买了两包中华烟。
2024年10月31日深夜,河南许昌一出租屋内,老王看着倒地不起的妻子小丽,放下沾血的锄头。他换掉染血的上衣和裤子,走到巷口商店买了两包中华烟。23点54分,他拨通110:“我杀了老婆,来抓我吧。”
几个小时后,这个头发凌乱的中年男人戴着手铐,向警察重复着那句话:“今天我要是弄不死她,我就要被她弄死了。”
01 血色七分钟:从“防卫”到“处决”这场致命冲突的伏笔早已埋下。小丽2024年7月被确诊“双相情感障碍,中度抑郁发作”,8月再次诊断为“复发性抑郁障碍”。9月26日出院后,医嘱明确要求她持续服药治疗。
悲剧发生在10月31日晚上。未按时服药的小丽病情突然发作,她抓起水果刀划向丈夫老王的头部。伤口渗血的老王逃向院子,小丽持刀紧追,最终将丈夫逼进屋内角落。
狭小的出租屋里,厮打声持续了7分钟。老王将妻子绊倒后,抄起木凳砸向她的头部。看着妻子仍在挣扎,他连续更换三样凶器——方形木凳、两齿耙子、最后是沉重的锄头,一次次砸向已无反抗能力的妻子。
“她不动了才停手。”老王事后向警方坦白时,脸上没有表情。而120医生到达时,小丽头部已严重变形,生命体征完全消失。
02 一纸判决:为何不是正当防卫?2025年7月,许昌中院的判决书引发法律界震动。无期徒刑的判决结果背后,是法官对“正当防卫”边界的严格界定。
法院明确指出:当小丽被绊倒首次遭木凳击打时,她已丧失继续侵害能力。老王后续使用耙子、锄头的连续击打,特别是最后用锄头猛击已倒地不起的妻子头部,性质已从防卫转变为故意杀人。
“小丽倒地后已无威胁,老王仍持锄头击打,属于故意杀人。”判决书中的这句话,成为案件定性的关键。
法律天平出现了微妙倾斜——小丽持刀伤人的过错、老王主动自首的情节获得考量,最终让老王免于死刑,但无期徒刑的刑期仍表明:以暴制暴的代价是沉重的。
这起案件撕开了精神病患者家庭监护的深层困境。小丽出院后仅居家服药一个多月就再度发病,暴露出监管体系的脆弱。
“当家人变成‘定时炸弹’,谁能帮帮我们?”网友的质问直指现实痛点。法律要求家属承担监护责任,但当患者突然暴力发作,普通人既缺乏专业约束技巧,又难以及时获得外界援助。
精神病学专家指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抑郁期可能表现出极端攻击性。此案中小丽连续数月就医记录显示她属高复发风险人群,但现有社区支持体系未能及时干预。
本案判决与另一起案件形成鲜明对照。2025年,最高法改判了一起父亲保护女儿案:保安发现女儿遭性侵时杀死施暴者,最初被判防卫过当,但最高法认定“不能要求他在挥刀前先做风险评估报告”,最终改判正当防卫。
两个案件的核心差异在于防卫的适时性。最高法在保安案中强调:“法律不应要求一个父亲在那种场景下精准拿捏防卫力度。”而本案中,法官认为老王在妻子丧失攻击能力后,有充分时间停止暴力。
202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带来重大突破:对严重暴力犯罪适用“无限防卫权”,打破“被打还手即互殴”的传统逻辑。但新法同时要求防卫满足 “侵害即时性、对象针对性、手段必要性”三要素,而老王案中持续击打倒地者的行为明显越过红线。
05 情绪失控的致命代价回溯案件细节,一个被忽略的片段令人脊背发凉。老王在行凶后不仅换下血衣,还特意去买了两包中华烟。他对警察的解释是:“既然杀了人肯定跑不了,买包好烟抽抽。”
这种近乎冷酷的平静,与厮打时的暴怒形成骇人对比。心理学研究显示,人在极端愤怒下会产生“隧道视觉”——视野和思维同时窄化,只聚焦于消灭威胁。而当威胁消失后,行为控制力仍难以及时恢复。
“无法掌控情绪的人,很容易冲动行事,悔恨终身。”《情绪掌控》一书作者指出:老王从受害者变成杀人犯的转折点,正是情绪彻底压垮理智的瞬间。
观点总结许昌中院判决公布后,网络争议如潮水般涌来。有网友质问:“当精神病人举刀相向,不反击难道等死?”也有声音反驳:“倒地后还补上锄头,分明是处决!”
法律的红线已清晰划定:正当防卫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侵害。小丽倒地的瞬间,侵害已终止;后续击打,已是夺命。
但此案暴露的深层困境更需警醒——全国超千万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家庭,正长期处于“防病如防虎”的紧张中。缺乏专业支持的监护人,被迫在正当防卫与过当伤害的钢丝上行走。
当保护变成杀戮,当爱人变成威胁,家庭港湾沦为生死战场——这场悲剧拷问的不仅是法律边界,更是整个社会对精神疾病家庭的支持体系。
今日互动:你认为本案判决是否公正?当家人因精神疾病危及你生命时,你会如何应对?欢迎在评论区理性探讨。
互动投票:你认为本案判决是否公正?A.公正 B.过重 C.过轻
本文综合以下可信信息来源以保障报道真实性:
1. 潇湘晨报《妻子抑郁症发作伤人,丈夫恼怒下反杀,被判无期》2025-07-19
2. 腾讯新闻《妻子抑郁症发作持刀伤人,丈夫反杀被判无期!法院:非正当防卫!》2025-07-19
3. 网易新闻《从法律与人性的交叉路口 人性才是丈量正当防卫边界的关键标尺》2025-07-13
4. 新浪财经《2025年正当防卫立法实现重大突破,司法实践更趋人性化与公正》2025-07-15